在2024年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班上的交流发言
在2024年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班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委深入学习贯彻*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有色金属行业新质生产力。
坚持*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委始终坚持和加强*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集团*委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担当。***委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的建设等重要论述,加强*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完善“第一议题”制度机制,系统思考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多维度督办落实,常态化跟踪问效,强化责任履行。点燃dj红色引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dj引领,坚持“思想领航,赋能向新”,分层分类指导所属公司dj业务深度融合,增强*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dj赋能产业链创新链迭代升级,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加速度”。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委聚焦*中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使命和定位,总结提出作为中央企业行业院所发挥“托底、引领、赋能”三大核心功能,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发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托底功能。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支撑作用,突出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主动承担国务院国资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近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以加速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12寸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完成从高纯原材料到靶材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集成电路用高纯金属靶材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引领功能。坚持竞争点前移,超前布局、超前投入,积极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打造稀土材料和纳米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面向航空航天应用,发布具有全球独家知识产权、原创开发的高镁含量低密度铝合金材料技术,着力培育“四新”标准新企业。加快推进全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制、应用验证和产业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布局建设富锂锰基下一代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获评2023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增至9家,新产品收入增长33.6%,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发挥行业转型升级的赋能功能。聚焦有色金属材料行业发展重大方向,加强基础研究,梳理形成关键共性技术图谱,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助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集团新一代稀土绿色高效冶炼分离原创技术在我国稀土行业大面积推广应用,持续巩固稀土绿色冶金世界领跑地位。规模化固态储氢装置成功应用于南网云南综合能源站与广州南沙电氢智慧能源站,实现了“绿电”与“绿氢”灵活转换。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的关键作用,引领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布局、检测评价方法和标准制定,赋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智能制造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在集团8个基地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成15条智能生产线,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深度融合。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符合科技创新特点和需求的政策制度体系,持续优化战略、规划和资源等供给,打造政策特区。加强技术体系布局。围绕主责主业全面梳理创新体系,以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六大核心领域为重点,31个一级方向及90余个子方向为路径,数百个创新项目为支撑,形成了面向近中远期、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体系化技术创新领域布局。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等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市场”双线推进专项任务攻关,实现成果与需求对接。实施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专项行动,建立研发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打通从科技到经济的转化通道。加快探索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统筹,成立战略专项任务领导小组和联合办公室,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推进攻关。强化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开放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柔性团队”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地方政府共建有研广东院,对接前沿市场,推动先行先试,在固态电解质、全固态薄膜电池、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小核心、大协作、广开放”的“雁栖湖创新中心”成功研制了楔焊劈刀等10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出台《中长期激励指引》等制度,实施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形成日常奖励、股权激励等一套激励政策体系,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