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共话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公文搜 2021-07-22 14:10:06 理论文章
学者共话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表时间:2019-12-3112月28日,由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学术研究》杂
学者共话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表时间:2019-12-3112月28日,由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中国70年: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高端论坛在粤举行,来自全国25所高校单位、科研机构及媒体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探讨制度建设之要、国家认同之道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之策。论坛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主任章熙春研究员出席论坛并作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意识形态特性与治理策略”主题报告。立足广东区位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他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生产、传播手段、表现方式、话语方式、管理权力五个方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意识形态治理必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的“弦”、强化意识形态的“供给制”改革、深化传播方式与手段改革、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的表现形式、更新话语转换的理念和策略、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权责分配。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陶韶菁研究员对学校办学历史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发展历程、建设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她指出,“制度建设、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既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心近期聚焦的重点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献策建言。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国家认同构建的场域、逻辑与路径”“意识形态工作与国家治理的关系阐释及实践进路”展开深入研讨。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社长李小标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清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生成的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制度密码”,并以四个“相统一”进行解读:一是传承与转化相统一;二是坚持与发展相统一;三是自主与开放相统一;四是规划与探索相统一。围绕新中国70年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就演进的过程、特点和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价值展开阐述,认为新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话语建构着眼点不同,这一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过程体现出了“从单一、多元到系统”等五个特点。同时,他还提出了制度优势话语建构五方面的实践价值。中国矿业大学亓光教授探讨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抓手的论题,提出构建“制度优势-治理效能”的共轭性理论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下分析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内在逻辑和工作着力点,促使在成熟定性指向下实现“统战制度优势”向“统战治理效能”的进一步转化。二、国家认同构建的场域、逻辑与路径着眼于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暨南大学陈联俊教授分析了移动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变化,提出构建网络空间中的利益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四维机制的具体路径。关于政治认同。南华大学彭建军教授从政治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向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推动学科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回应社会现实的民意诉求,加快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责任重要且必要。从分析“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功能及其限度出发,云南大学副教授常轶军提出以现实生活中美好体验促进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一致性,提升人民获得感;以担当作为的真抓实干推动现实与梦想接近,提高人民满意度;讲好中国故事,避免其他国家不必要的国家忧虑来实现超越。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刘伟也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构的百年探索的不同时期核心内容的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构的五大独特经验。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中央党校李海青教授从实践观、认识论、主体论、反映论四个维度阐释哲学视域中“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告别行必找理论依据的本本主义、告别基于无限理性的乌托邦主义,健全完善各领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