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模式守护搬迁群众“四心”
公文搜 2021-07-22 14:07:03 理论文章
“支部+”模式守护搬迁群众“四心”“十二五”以来,白河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和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新建35个新型农村移民搬迁社区,累计搬迁安置近3万户10.4万人
“支部+”模式守护搬迁群众“四心”“十二五”以来,白河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和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新建35个新型农村移民搬迁社区,累计搬迁安置近3万户10.4万人。为解决搬迁群众融入发展难问题,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提升行动,全面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管理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人岗精准对接、服务精准对应、权益精准保障,促使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社区、乐享新生活、变为新市民,极大提升了搬迁融入度。经验做法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交流发言,被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刊发,荣获2019年度陕西省组织改革创新奖三等奖。支部+产业发展,让搬迁群众“定心”冷水镇三院社区按照“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先后建成4个农业园区,流转土地4000余亩,发展核桃、油用牡丹、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以“园区带动”实现大集群小单元连片式发展,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益,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搬迁到三院社区居住的李明庆,妻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贫困的帽子一戴就是几年。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李明庆将家里的7亩土地一次性流转给农业园区,“啥心不用操,每年土地流转费1万多元,每天在园区务工净收入100元,一年收入两三万元没有问题。”从贫困到脱贫,李明庆的变化写在了脸上。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既“搬得出”,又“稳得住”“能致富”?白河县大力实施聚才创业工程,深化“党建+技能培训”“三三融合”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招商办工厂、农民变工人”的思路,以毛绒玩具、服装服饰、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办工厂。定期召开社区工厂负责人、贫困户座谈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助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存在具体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截止目前兴办新社区工厂76家,吸纳搬迁群众50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致富。支部+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安心”4月27日一大早,双丰镇天顺社区组织召开“五一”期间安全大排查工作部署会,会议结束后,全体网格员立即到沿街店面、社区居民楼排查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天顺家园,多个楼层楼道堆满了纸壳、柴火、塑料等杂物,而且有些配电箱就在这些易燃物的旁边,如果配电箱发生短路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网格员立即联系到物主,同志愿者一起将楼道的堆积物清理干净,解除了安全隐患。网格化管理是白河县实行“支部+社区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之一,落实线上线下“双线”服务,建立网格员、网格长、网格片长、网格总长、总网格长五级网格管理模式,线上帮助群众办理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等服务事项,充分发挥网上平台督查预警功能,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拓展综治业务、管理特殊人群、提供便民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新局面。与此同时,白河县运用“党建+”系统思维,以“互联网+”为手段,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模式转变中服务群众的力度,提升基层组织力。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进,健全“一约四会”机制,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辞职承诺等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工作全过程。推进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党员、群众“四体”联动,畅通服务渠道,确保群众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故第一时间知晓,生产生活困难有人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实现网格管理与服务质量关联互助。支部+文化建设,让搬迁群众“舒心”不同于往日的静谧,5月25日一大早,城关镇安坪社区文化活动广场已人声鼎沸,100余名群众欢聚一堂,迎来安坪社区、安坪村四联四促共发展决胜脱贫攻坚暨新民风建设表彰大会,搬迁群众们扶老携幼前来观赏这场文化盛宴,共同感受“新民风”的洗礼和启迪。同时,在汉江河畔的牛角村文化活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