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公文搜 2021-07-22 14:06:58 理论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发表时间:2020-11-30来源:《红旗文稿》2020/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发表时间:2020-11-30来源:《红旗文稿》2020/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新时代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决战,在2020年迎来决胜收官、兑现承诺的时刻。来到这一历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风雨兼程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带来什么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毛泽东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提法,至今保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当中。1978年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深入人心,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的口号。邓小平1979年明确讲:“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但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却有一个逐步清晰起来的过程。全国上下,最先明确的是,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那么,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呢?通过到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访问参观,特别是邓小平到日本实地考察,明白了要达到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于是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追问,你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邓小平回答说:“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具体说,就是在20世纪末,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那时也还是一种小康状态。”后来,经过反复调查和测算,中国确定在20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但这只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起点。在20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但我们认为那时的小康还不全面,不平衡,于是开始调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还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除了讲经济上的现代化外,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1990年代,又觉得单是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21世纪,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正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探索的行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中,我们党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现代化途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根据这个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一来,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完善和明确了。这一过程说明两点: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反过来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