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及防范处置具体措施

搜主任 2024-09-25 13:44:44 理论文章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及防范处置具体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约80%的陆地国土面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01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灾害类型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及防范处置具体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约80%的陆地国土面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01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灾害类型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情等级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空间特征。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我国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地形急变带的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天山和祁连山等山区和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东南山地丘陵区等地区。

从灾害类型与区域分布来看,大型崩塌滑坡或沟谷型泥石流主要出现在地形高陡、构造活动强烈、局地强降雨以及冰川消融作用叠加的西北、西南地区,常常表现为高位远程崩塌滑坡—碎屑流灾害和远程沟谷型山洪泥石流灾害。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以降雨引发的群发且小型崩塌滑坡或坡面泥石流为主,主要出现在“房前屋后”。

“房前”表现为降雨渗流导致的斜坡蠕动变形破坏,“屋后”表现为切坡卸荷崩塌滑坡和植被茂密的高陡斜坡在局地强降雨条件下形成的坡面泥石流。

时间特征。从发生时间上看,每年5至9月份汛期占比达89.2%,其中主汛期6至8月份占比达69.9%,7月份数量最多,占比达29.1%,其次为6月份23.1%,8月份17.7%。

此外,从引发因素来看,降雨、地震、冻融等自然因素占比91.9%,切坡、弃土堆载、水库浸润、灌溉渗漏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占比8.1%。

02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举措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用的是“属地管理,分级分类分责”的原则,地方政府负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部门分工协作分别承担各领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格局。

在这一体系下,自然资源系统开展的工作一是全力“防”,包括加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建设等;二是配合“救”,当接到突发地质灾害速报信息后,按照预案,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同级*委政府统一组织指挥下,组织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专家力量,全力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发挥条块合力、压实防灾责任,落实落细各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