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政经部门 > 经济

经济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两会系列评论课件

搜主任 2024-03-27 14:26:46 经济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两会系列评论课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两会系列评论课件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擘画发展蓝图。  加快培育新质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两会系列评论课件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两会系列评论课件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擘画发展蓝图。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跃迁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新”和“质”实现了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层面,要创建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层面,基于国家提倡的“大科学”模式系统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作,重点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助推“领头羊”企业在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层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程。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体系层面,以“高精尖缺”的现实需求为中心,重点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优质人才;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方面,教育承担着科技创新的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和强国建设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机;要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的孵化地,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双一流”建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对接国家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有潜质的学生早发现早培育,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另外,要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新质劳动力中的枝干作用,加强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工程教育和面向基础研究的科学教育,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做好科技金融,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的结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然而,科技金融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一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协同效应。健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机构体系,打通风险投资的募、投、管、退渠道;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打通投贷联动机制。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股票发行与债权融资条件,丰富科创金融产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创新科技保险与科技担保产品,开发科技贷款产品。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科技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登记、交易、转让制度等。四是强化风险监管与考核激励机制,保障科技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模型带来的赋能作用,加强对新兴技术的风险评估和跟踪监测;建立健全的考评和容错免责机制,提升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部门)等科技金融服务的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正迈入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驱动的新阶段。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将实现根本性提升,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将对劳动市场和收入分布格局带来了显著影响。因此,为更加有利于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加强高技能培训与终身教育层面,尤其要提升中级技能劳动力向高级技能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层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劳动者创造高收入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在坚持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层面,需进一步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从而分享国际贸易红利,支撑共同富裕目标和经济新转型。在坚定执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层面,鼓励高新技术共享通用、畅通不同技能劳动力和各类要素充分流动,不断推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共益性发展、城乡包容性增长。在完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体系层面,注重确保劳动收入比重的合理提升,通过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机制,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