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小文:归乡和陪伴
公文搜 2021-08-14 13:09:13 优秀公文
年的小文:归乡和陪伴公文咩咩 微信号 gongwenmiemie功能介绍 一篇文章就是一块砖,搬得越多,成长得越快。2021-02-18 收录于话题老秘公文搜:今年的春节,主旋律是“就地过年”,归乡
年的小文:归乡和陪伴公文咩咩 微信号 gongwenmiemie功能介绍 一篇文章就是一块砖,搬得越多,成长得越快。2021-02-18 收录于话题老秘公文搜:今年的春节,主旋律是“就地过年”,归乡与陪伴变为视频“连连看”。不一样的新年,不一样的体验。人生的滋味都在这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之中,让人喜,让人怒,让人哀,让人乐,让人......今天老秘公文搜推荐给各位读友的文章是,2月4日,江西人大“卧龙走笔”专栏发布的奉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勇的文章《归乡和陪伴》。这是一篇关于“年”的文章。关于“年”,总会勾起我们内心的柔软,那些点滴,那些往事,那些记忆里的小幸福,那些平淡里的真滋味,这实在是让人感怀,让人回味。今儿大年初七,年味尚浓,我们不妨来这篇文字里“游走”一番。“”是以推荐。来源:江西人大。转发本文主要用于同读友学习交流成长,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归乡和陪伴小时候,一年中我最盼望的日子是过年;长大了,对于我这个离家在外的80后中年人来说,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仍旧还是过年。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我出生在80年代初的江西萍乡,那时候国家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有了显著提高,虽然那时候人们的工资还不是很高,但是吃饱穿暖已经绰绰有余。尤其是一到过年,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团圆饭家家都得上十大碗:扣肉、鸡肉炖粉条、红烧鸭、腊肉、腊肠、清蒸鱼、八宝饭……那时候,小朋友们最开心的就是过年吃年夜饭、穿新衣裳、收压岁钱、放烟花、能无忧无虑地玩。过年的时候,大人们也变得比平时大方了,小朋友们甜甜的嘴说几句吉祥话,一咬牙一次给10元压岁钱,那应该算是一笔“巨款”了,但是平时要能从大人们那里要来一元钱那都算是谢天谢地了。过年穿新衣是我国人民的古老习俗,它和舞龙、舞狮、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一样,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姿多彩的春节新衣,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更加美好。我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妈妈都会给我做一身新衣服,在我们那个小镇上没有一家成品衣店,都是自家扯布请裁缝做衣服。每年的腊八节这天,妈妈就拉着我去街上的布店扯布,店里人头攒动,都是扯布做新衣服的。布店里有一排长长的玻璃柜台,柜台后的货架上竖着堆满了一捆捆五颜六色的布匹,足足有上百捆,看得人眼花缭乱。妈妈指着一捆布说:“请把那捆布拿来比一下。”营业员利索得从货架上拿下那捆布扯出一段比在我身上,郑重其事地说:“嗯,这个颜色很配小朋友的皮肤,做衣服肯定很好看”。妈妈二话不说,就掏钱。那要放在平时,妈妈肯定要跟营业员讨价还价一番。后来我问妈妈怎么不还价呢?妈妈说:“这些营业员一年到头的也挺辛苦,大过年的,让他们多挣点也没关系。”那时候过年还有一件郑重的事情,那就是剪头,预示着一年都有精神头。爸爸说:“正月不理发,这是传统习俗。”所以我每年都是赶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修剪头发。八九十年代,理发店都是国营的,理发师都穿着白大褂,拿着发剪,像极了外科医生,我那时特怕去剪头。四十多平米的店面内两排十几个座位,尤其是到了过年前,座无虚席,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轮到我,被理发师生拉硬按在座位上,三下五除二就理出了九十年代初流行的方方正正的发型。苏轼赋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那时候没有禁燃,一到凌晨十二点整,家家户户的当家人都来到户外,燃放一挂至少2000响的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期待来年又是个丰收年。小朋友则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大人们这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清晰的记得1990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成功举办北京亚运会,长了国人志气,我们家住的那幢居民楼到了凌晨十二点整,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地播放《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了让人热血沸腾。当年这首歌也成为了春节主打歌曲,大街小巷都在播放,更加增添了过年热闹的气氛。一年又一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