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半导体照明的中国道路——记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江风益
公文搜 2021-07-09 11:33:02 组织
闯出半导体照明的中国道路——记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江风益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硅衬底LED项目”荣获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风益带领团队进行的
闯出半导体照明的中国道路——记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江风益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硅衬底LED项目”荣获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风益带领团队进行的这项研究,实现了我国半导体科技的飞跃,可以说荣誉实至名归。“一穷二白”开启追梦之旅29年前,国内发光材料因长期依靠进口而经常遭受盘剥和刁难,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江风益为此立下了“让材料发光”的理想。1993年,在他的提议下,南昌大学成立了材料科学研究所,从此江风益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在当时,要筹建一个具备国际水准的材料研究实验室,至少需要1000万元。学校咬紧牙关也只能挤出60万元“贷”给他。江风益不等不靠,率领团队自己动手研究、设计和组装,用了不到 400万元就把原本需要1000多万元的设备配齐了。创业之初,江风益的GaN蓝光LED研究工作进展非常顺利。1996年,该研究得到了江西省政府240万元的支持,并成功申请到了国家“863计划”中的蓝色发光材料与器件项目。但课题组低估了项目难度,经历300多次实验、研究工作却尚未入门,而经费就已花掉了90%。面对困境,许多合作伙伴先后离开了课题组,江风益的团队,当时仅剩下3名研究人员。继续?还是放弃?这时,欧洲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向江风益发出了邀请函,提出了优越的研究条件、丰厚的年薪以及攻读博士的许诺。面对诱惑,江风益首先想到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为国争光的理想,他决定留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经过1200多次的实验,蓝光LED外延材料和蓝光二极管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显示显像行业的科技进步,为硅衬底LED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大胆探索闯出一条新路经过一年的探索,江风益发现最先选定的材料生产困难,且稳定性不够好,于是果断放弃。随后,他把目光投向了硅衬底LED研究。这是一项几乎被判“死刑”的研究,多年前美国等国科学家对此都渐渐失去了信心,成为LED产业发展中的世界难题。“发达国家都搞不出来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白费力气了。”面对质疑,江风益却下了狠心:“我不相信外国人搞不出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就一定搞不出来!”2003年,江风益大胆选择硅衬底氮化镓技术路线。不到半年,江风益很快做出有一定显示度的硅衬底LED样管。此后,江风益和他的团队经过5000多次的实验,突破了数十项关键技术,在第一代半导体硅材料上,成功地制备了高质量的量子阱结构的第三代半导体GaN材料,研制成功硅衬底蓝光、绿光和白光LED,其发光效率、可靠性与器件寿命等各项技术指标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这一新技术产品的批量生产。此项技术具有原始创新性,从源头上避开了国际上蓝宝石衬底技术和碳化硅衬底技术的LED技术,打破了日美等国垄断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改写了世界LED历史,被称为半导体照明的第三条技术路线。为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2006年,江风益和团队引进金沙江创投等7家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了晶能光电,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推出硅衬底LED芯片的生产企业。乘风破浪把艰攻为突破创业之初遭遇的困境,江风益破釜沉舟,果断辞去了副院长的行政职务,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日,常常早晨7点扎进实验室,深夜才回家。饿了,叫盒饭在实验室里吃;累了,在实验室的小床上打个盹。“明天才下班”成为江风益团队的常态。长期弯腰工作,江风益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步行不到50米就得蹲下。医生警告说,若不及时手术,很可能造成终身瘫痪。但面对正处在节骨眼上的项目研究,江风益放弃了手术。在江风益的感召下,他的团队汇聚了一批“能文能武,又红又专”,包括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有14位博士、3位赣鄱“555英才工程”入选者、4位主持了国家重大支撑课题、3位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4位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团队2007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3年又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团队,江风益从2011年开始,又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LED高端装备(MOCVD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通过3年多的努力,江风益和他的团队研制成功LED高端装备——生产型MOCVD设备37片机和61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