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口部门 > 组织

组织

坚定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公文搜 2021-07-09 11:23:36 组织
坚定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同志们:  导入:  《大学》给人拟定了人生的奋斗的方向(也说人生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坚定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同志们:   导入:   《大学》给人拟定了人生的奋斗的方向(也说人生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我们今天不讲修身,也不讲齐家,我们来说说治国。   理论界对“治理”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多元治理和合作离不开政府的领导, 应该以政府组织为主干,政策法规为规范,文化传承为环境,领导和激励社会多主体的 参与合作。因为从历史上来说,治理就是统治,是一个国家内部制度和传统权威的使用 。另一种则传承西方经典自由主义的思想,认为社会治理应该以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为 主体,政府只要做出规范,让社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从古以来,我国的治国之策,具代表性的有四种,即:礼治,德治,法治,无为而 治。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制"相对应。西周 的"礼治"是建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 是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上层建筑,实质上也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 词。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 奉为正统思想,与“礼治”相对。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 庶人"的限制。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 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 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互相制约的,也 可以互相转化,某些道德规范需要适时提升为法律规范。   法治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 相对。法治与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在党的 领导的前提下强调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与“管 制”相对。   (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 注意佐料。(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不乱为)。2013年3月, 中国国家主席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坚定制度自信,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   "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 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 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 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构成 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时间为序,我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据统计, 在《邓小平文选》第1—3卷中,论及民主法制内容的文章有100多篇,涉及当代中国民主法 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确立了民主法制的至高地位。(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的重要方针和基本要求。(三)高度重视经济法制建设。(四)深刻阐述了执政党和 法治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法制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次,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现代社会,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一种与 “人治”相对应的依法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要法制,不要人治,是改革 开放大幕初启时的中国迈向未来的出发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温伟人教诲,会更深 切地感到,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仰,将是我们给予后来者的最宝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