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系列713(32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评论理论文章汇编
专题系列713(32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评论理论文章汇编
2022年6月
目 录
1.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澄清关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几个认识误区⋯⋯⋯⋯⋯⋯⋯⋯⋯⋯⋯⋯⋯⋯1 2.湘潭大学商学院张磊:
构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逻辑方向、堵点及路径⋯⋯⋯⋯7 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2 4.安蓓、杨思琦: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何深意?⋯⋯⋯⋯⋯⋯⋯⋯⋯⋯⋯⋯⋯⋯29 5.佛山日报记者刘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佛山企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32 6.新华社记者: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专访国家发展改
革委负责同志⋯⋯⋯⋯⋯⋯⋯⋯⋯⋯⋯⋯⋯⋯⋯⋯⋯⋯⋯⋯⋯⋯⋯⋯⋯37 7.人民日报评论员邱海峰: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利好双循环⋯⋯⋯⋯⋯⋯⋯⋯⋯⋯⋯⋯⋯⋯⋯41 8.凡一: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何在?⋯⋯⋯⋯⋯⋯⋯⋯⋯⋯⋯⋯⋯⋯⋯43 9.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逻辑探源⋯⋯⋯⋯⋯⋯⋯⋯⋯⋯⋯⋯⋯⋯⋯48 10.每经评论员胥帅(2022年4月13日):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促进资本市场更有效配置资源⋯⋯⋯⋯⋯⋯⋯⋯54 11.刘馨蔚: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破与立⋯⋯⋯⋯⋯⋯⋯⋯⋯⋯⋯⋯⋯⋯⋯⋯⋯⋯56 12.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杜刚: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须铲除地方保护“土政策”⋯⋯⋯⋯⋯⋯⋯⋯⋯⋯60 13.张东锋: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须立破并举⋯⋯⋯⋯⋯⋯⋯⋯⋯⋯⋯⋯⋯⋯⋯⋯⋯61 14.每经特约评论员张敬伟: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须疏通内循环梗阻⋯⋯⋯⋯⋯⋯⋯⋯⋯⋯⋯⋯⋯⋯63 1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王小广: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坚决拆除两道“围墙”⋯⋯⋯⋯⋯⋯⋯⋯⋯⋯⋯65 16.《法人》全媒体记者贾宝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在法治保障⋯⋯⋯⋯⋯⋯⋯⋯⋯⋯⋯⋯⋯⋯⋯⋯71 17.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文娟:
立破并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则与方向⋯⋯⋯⋯⋯⋯⋯⋯⋯⋯⋯73 18.金观平:
立破并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82 19.陆铭:
陆铭:统一大市场下的区域经济和县城⋯⋯⋯⋯⋯⋯⋯⋯⋯⋯⋯⋯⋯⋯8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张福军:努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93 21.乔晓楠: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与中国经济循环的重塑⋯⋯⋯⋯⋯⋯⋯⋯⋯⋯98 22.苏剑、邵宇佳: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涵、现状与政策建议⋯⋯⋯⋯⋯⋯⋯⋯⋯⋯109 2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安宁:
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更优环境和更大舞台 专访国
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有关负责人⋯⋯⋯⋯⋯⋯⋯⋯⋯⋯⋯⋯⋯⋯⋯⋯120 24.本刊编辑部:
全国统一大市场利于促进“双循环”⋯⋯⋯⋯⋯⋯⋯⋯⋯⋯⋯⋯⋯⋯123
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张国云:
全国统一大市场能撑起服务业天空⋯⋯⋯⋯⋯⋯⋯⋯⋯⋯⋯⋯⋯⋯⋯126 26.金融时报记者谢晶晶:
如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33 27.沐凡:
统一大市场符合高质量发展趋势⋯⋯⋯⋯⋯⋯⋯⋯⋯⋯⋯⋯⋯⋯⋯⋯141 28.郑俊镗、郑文焱:以变应变 着眼战略 体制支撑 夯实基础 加快建设全
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解读⋯⋯⋯⋯⋯⋯⋯⋯⋯⋯⋯⋯⋯⋯⋯⋯⋯142 29.新经济杂志社社长、广东省市场经济促进会会长杨明:
以创新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突破口⋯⋯⋯157 30.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关利欣:
以消费为支撑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159 31.刘青青、石丹:
余淼杰: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中国内循环的关键⋯⋯⋯⋯⋯⋯162 32.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思维 兼论市场体
系演化的自发性与建构性⋯⋯⋯⋯⋯⋯⋯⋯⋯⋯⋯⋯⋯⋯⋯⋯⋯⋯⋯165
澄清关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几个认识误区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中国难道不是统一大市场吗?建设统一大市场是要重回计划经济吗?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加以分析和澄清。
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因
要理解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就要首先理解国家发展的目标。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实现长期和全局的发展目标。
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中投资和消费的比率要处在“黄金律”之上。投资过多,虽然短期能带来GDP的增长,但是从中长期来看,缺乏消费的支撑则投资回报必然下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损。在200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依靠大量投资拉动增长,国内消费相对不足,需依赖出口来消化国内的产能。在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依靠别国来消化自身产能的增长,必然会伴随着其他国家的外贸赤字。在这一背景下, 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在2009年之后逐步得到了改变。当前,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高度开放,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与GDP之比)仍然很高,但外贸盈余(出口减进口)对GDP的贡献降到了1%左右。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主要依靠内循环,国内大市场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经济发展要有全局视野。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内部自由流动,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重要,它能够使得城乡间和区域间实现人均GDP差距缩小。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向分工协调的发展格局:一些地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力资本条件较好,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条件相对较差,则更多为国家提供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功能,中央政府提供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让这些地区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要实现长期和全局的发展目标,本质上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经济拥有价格机制,帮助我们判断哪些领域投资回报更高,收入更高,因此, 价格引导生产要素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同时,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
流动,还可能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用脚投票”机制。如果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公共服务、生态宜居、营商环境等方面不满意,就可以选择离开, 从而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形成约束力。当然,市场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在解决外部性问题和公共品问题方面,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大国来讲, 统一大市场可以解决跨界的外部性和公共品问题。例如,在河流的保护方面, 需要上下游统一行动治理污染,否则,很容易形成上游地区只管经济增长,不顾污染治理的局面。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需要进行网络化的建设,仅局部地区发展是不够的。在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监管标准、行业进入的负面清单等,否则就会出现各个地区所谓“逐底竞争”,纷纷降低监管标准,牺牲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