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

(贵州省)2016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公文搜 2021-07-23 10:01:34 政府报告
(贵州省)2016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铜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2日在铜仁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铜仁市人民政
(贵州省)2016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铜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2日在铜仁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铜仁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陈 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 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铜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2011年撤地设市,翻开了铜仁发展 史上崭新的一页。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 下,我们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圆 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谱写了铜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60.73 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41亿元,是 十一五时期的6倍,年均增长40.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80.31亿元、716.77 亿元,是2010年的2.6倍、3倍,年均增长21.2%、2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6.61亿 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2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5.7亿元,比2010年 翻一番,年均增长14.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491元、6962元, 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4%、16.7%。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3%,碧江、玉屏率 先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武陵山片区各市州首位,实现了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武陵 山区的目标。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 用航空、水上运输综合交通网初步成型,铜仁从贵州过去的边沿变为贵州对外开放的前 沿。沪昆高铁铜仁段建成通车,铜玉城际铁路加快推进,渝怀二线铁路开工建设。高速 公路通车里程从28公里增加到59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实 现全覆盖。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新航站楼开工建设,开通北京、上海、广州 等10个重要城市的直达航线,旅客年吞吐量突破34万人次。黔北机场启动建设。思林、 沙坨电站通航设施基本建成。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开工建设水库28座,完成病险水库除 险加固218座,新增供水量1.5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19万亩,新增解决1 53万农村居民和39.8万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改善。电力通信设施日 趋完善。新建、扩建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23座,分布合理的电网体系基本 形成。新建移动通信基站5959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430个,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和移动 4G网络乡镇全覆盖,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两区一走廊经济空间布局基本 成型,三次产业结构由32.3∶26.3∶41.4调整为22.6∶29.1∶48.3。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建 成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30户,是 2010年的2.4倍;预计完成增加值167亿元,是2010年的4.3倍。黔东工业聚集区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65.5%以上。农业产业化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级科技农业示范园 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4个,其中5个进入全省15强,建成市级农业园区5 0个,建成万元田、万元山各42万亩,培育和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省级龙头企业52 个。预计完成一产增加值172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加速发展。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1个,其中4A级10个。成功举办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中国传统龙舟大赛、梵净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梵 净山国际登山节等系列活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 15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40.18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4倍 。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数量增多,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农村电商迅猛发展,铜仁高新区 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石阡、印江、德江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一批大型物流中心相继建成,商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