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XX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拓纵深
聚焦XX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拓纵深
“力,形之所以奋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墨经》名句,深刻阐明动力变革的内在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产业勃兴的动力就蕴藏在广阔的经济纵深中。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细化各项任务,再次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对纵深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州如何破题?
关键在于扭住实体经济不放
xxzhky666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挖经济底蕴和独特优势
向“纵深”要发展空间、要发展质量
要抵御风险能力、要国际竞争力
01
秉要执本,夯基垒台
一地一城的发展,系于实体经济。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后,面对“高产穷县”、工业薄弱现状,果断制订著名的“人才九条”,大力度引入产业项目和企业领军者。很快,195型柴油机、精细化工“碱性玫瑰精”、“三露”(现在的“大宝”)化妆品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畅销全国,为正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个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给人深刻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今年4月,总书记在广州考察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乐金显示广州制造基地时强调,中国是个大国,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其言谆谆,其意殷殷,对广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百余年来,广州“机器巧”“百艺兴”“制作盛”,一批批工业先锋层出不穷,成为民族工业摇篮和现代工业体制改革先行地。十年来,广州市DP连跨3个“5000亿元台阶”,广州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一路砥砺前行,广州的发展靠什么?靠的正是实体经济这个重要支撑。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而今,实体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只有高水平地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纵深拓展,才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根基,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才能更好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02
把脉“实体”,叩问“纵深”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短板领域”何在?
“产业基础高级化”有待提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广州中心城区产业历经“退二进三”,制造业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时至今日,广州工业经济总量虽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但规上工业增加值占DP比重近年有所下降,规上工业总产值在一线城市中排位有待攀升,高质量发展空间仍然有待拓展。
产业发展均衡性有待提升。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然而,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仍待加强,“整强零弱”格局待破解;传统产业“贴牌生产、批量制造”路径依赖仍在,产业体系仍有“全而不优”的成长烦恼,迫切需要适应新消费需求,占领“微笑曲线”两端。
产业发展纵深度有待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虽播下不少好种子,但还未到收成季节。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广州拥有44家三甲医院、一批科研院所,年就医量超5000万人次,但由于缺乏覆盖全产业链条的政策,缺少“懂临床、能创新、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还不能把产业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加上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和集聚度不高,在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不够多,释放经济转型动力受到掣肘。
如何“逆势而上”,如何“顺势而为”?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要立足基础和禀赋,既持续巩固原有优势,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不改革就是长痛,不创新就是最大风险——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高张“二次创业”风帆,发力“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产业走深走实。
03
产业第一,拓展“纵深”
世界经济大潮风云变幻,各国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我们面前既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有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只有主动应变、直面问题、谋定后动,迎难而上拓展产业纵深,才能避免战略被动,把实体经济底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拓展产业纵深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至少包含三个维度——空间纵深、价值纵深和规模纵深。
优化产业布局,拉开“空间纵深”。
放眼珠江西岸,广州与佛山“市中心”直线距离仅20公里,接壤地段长达197公里。随着产业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之间边界日渐“消弭”。这是广州与经济腹地协力拓展产业纵深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需要不同地区通力协作。
站在新的战略关口,广州抓住面向2049开展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契机,向内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空间,向外协同周边城市、立足大湾区,深化产业联动、增加经济纵深,实现从“大广州”到“强广州”的空间战略跃升。
坚持“链”式思维,拓展“价值纵深”。
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仅从汽车产业来看,一辆普通汽车的零部件就超过2万件,豪华汽车更是超过3万件,产业链庞大、采购比重高正是现代制造业的特点。只有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克服“大群短链”,方能增强产业韧性、塑造竞争优势。
“灯塔工厂”借助网络互联,后台实时分析、预测设备问题;全自动化码头井然有序,岸桥精准抓取货物,无人驾驶智能导引小车穿梭往来……空无一人的“智造”背后,是广州瞄准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的一套“组合拳”。从实施“一链一策”到“点对点”解决堵点痛点,再到推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坚持不懈破解“链”上深层次问题,筑牢产业集群稳健安全“防波堤”。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聚链成群、强链壮群,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