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民生部门 > 应急

应急

2021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公文搜 2021-10-21 08:43:18 应急
全市2021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胜于救灾
全市2021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 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胜于救灾”的防灾救灾理念,切实做好2021年全市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点防范期 我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高差悬殊,降水量分布不均。据市气象台对 2021年气象预测,我市春季3月至5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均值偏高0.5至1.0℃,降水量较常年 均值偏少;夏季6月至8月气温较常年均值偏高,降水较常年均值略偏少,有强降水集中 时段,易引发洪涝及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秋季9月至11月气温较常年均值偏高0.5℃左右, 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少1至2成,华西秋雨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弱;前冬12月气温较常年均 值偏高0.5℃左右,降水量偏少1至2成。汛期5月至10月的强降雨集中时段是地质灾害的高 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要做好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对于高位边 坡、陡崖地段、泥石流沟口、重点工程区域和隐蔽性较强且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点及风险区,要在日常中加强甄别和防范。 二、重点防范区域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区域差异特征等因素,将全市地质灾害划分为xx山区、xx山区和 盆周山区三大片区。 (一)xx山区:主要包括xx县、xx区西部、xx县西部。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属重 点防治区。该区域位于xx山北东向构造带周围,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极易发生地 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隐患点险情一般为中小型、局部为大型。 (二)xx山区:主要包括xx县、xx区及xx区东部和xx区北部。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属重点防治区。该区地质灾害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山前地带发育。主要类型为滑坡 、崩塌等。隐患点险情多为中型和小型。 (三)盆周山区:主要包括xx县、xx县南部、xx区局部。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该 区地质灾害在陡坡垦植及工程切坡处发育。隐患点险情多为中型和小型。 三、重点防范对象 (一)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对人口较为 密集区域潜在威胁大,是重点防范对象。如集中安置点、学校、医院、场镇、村庄、独 立工矿企业、景区等。 (二)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形地貌高差悬殊、松散覆盖层较 厚的高陡斜坡,破碎构造带发育、结构面交错贯通、岩层产状陡立的陡崖地段,沟谷切 割较深、流域面积较大的汇水区域潜在风险大,是重点防范对象。 (三)工程建设项目工地及工程活动影响区。因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容易改变地形地 貌、破坏地质环境,特别是在高易发区内不科学切坡、随意堆填弃土、无组织排水等工 程活动,存在诱发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风险,亦是重点防范对象。如xx高速沿线、xx小 南山和农村村民切坡建房以及在建工程区等建设工地。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强化风险识别管控,突出重点解决重大隐患,全域整治控大抓急”的思路,构 建由单点防范到点面双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格局,消除威胁县城安全和紧迫的重大 隐患险情,抓实抓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区人民政府、xx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天然 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对分 管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 门要切实履行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职责,住房城乡建设、交 通运输、水利、文旅、铁路、电力等部门要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地灾原则履职尽责,自然 资源、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要加强信息互通、会商研判、协调联动,形成防灾整体 合力。要全面落实市、县、乡镇、村、组、点六级防灾责任制,将防灾责任人调整充实 到位,将防灾责任分解落实到点到岗到人头,坚决防止出现责任空挡、死角和盲区。 (二)全面做好汛前防灾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