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例文】“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心静不仅能养才气,还能养浩然正气。古人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高低、对待事物的态度、面对名利的选择,与是否心存静气有很大关系。有静气的人,能够认清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荣辱,从而选择正义,远离污浊。反之,一个充满浮躁的人,认不清福祸转换,抵不住利益诱惑,就会忘乎所以、身染浊气。(解放军报《以静气增才气养正气》)
【典故】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义】意思是,人少些贪欲就可以安静了,人一安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赏析】古代很多士大夫对老子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认为这一理论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容斋随笔》中说:“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老去、病去、降职去、升迁去,终有一去。”清代学者汪辉祖解释这段话说,士人立身处世,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得淡薄一点,得到一官半职,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参军一样。欲望,是人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人类生存、生产和延续伴生的理念活动。正当合理的欲望,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引领人拼搏进取,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如果放纵欲望,让欲望膨胀成为奢欲,以致欲壑难填,就会谋不义之财、为非礼之事,最终导致自我灭亡。历史表明,奢欲无度,必会人亡政息;制欲止奢,多会成就一番大业。正所谓:天下大福,莫大于无贪欲;天下大祸,莫大于欲无底。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当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不违规、不逾矩;听招呼、守规矩,用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调控自己的欲望和言行;公道正派,秉公用权,干净做事,严守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政策底线,不闯红灯,不碰高压线。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党课报告、党性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控制欲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欲望调控,防微杜渐,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