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市委书记在“大团委”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公文搜 2021-07-09 14:13:22 青团
团市委书记在“大团委”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一、要深刻领会“大团委”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团委”建设是团中央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农村青年分布聚集新特点
团市委书记在“大团委”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一、要深刻领会“大团委”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团委”建设是团中央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农村青年分布聚集新特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的重大举措,是农村基层团建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上的重大突破,是对共青团乡镇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深化和充实,是实现“桥头堡”下移和“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重要路径,是当前全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大团委”建设是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现实选择。乡镇团组织承担着大量团的基础性工作,在团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全团坚持重心下移、狠抓基层,深入推进“两类组织”团建、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力不足、整体相对薄弱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将进一步整合组织格局创新后的专兼职团干部力量,建设大量覆盖村外镇内农村青年的直属团组织,这对于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丰富活动载体,促进基层团的工作整体活跃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大团委”建设是团组织密切与广大普通青年联系的重要渠道。乡镇团组织是共青团与广大农村青年最直接的联络站。随着农村青年城乡流动频繁、行业分工细化、思想行为多元的趋势日益显著,乡镇团的组织和活动对他们覆盖和影响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乡镇实体化“大团委”,找准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根本功能与共青团根本任务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结合青年核心诉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将进一步密切与广大普通青年的联系,拓展服务渠道,增强团的工作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第三,“大团委”建设是巩固和深化乡镇团的组织格局创新成果的有力举措。去年,全市所有乡镇都完成了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乡镇团委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但在编制外团干部作用发挥、乡镇团委工作落实以及对农村青年的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推进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要求乡镇团委委员负责新建直属团组织,落实工作职责,这对于调动编制内外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扩大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影响,发挥乡镇团委“桥头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准确把握“大团委”建设工作内涵 (一)认真分析农村青年在哪里,找准农村基层团建的区域。一是我市农村青年总量仍较大,在镇和乡村的较多。通过统计部门提供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我市农业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全市16-35岁青年有48.6万人,其中镇和乡村青年有24.3万人,占50%;全市14-28岁青年有33.1万人,其中镇和乡村青年有16.2万人,占48.9%。二是农村职业青年以行政村为主要集中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已经打破,乡镇政府驻地实际建成区“镇区”的聚集功能凸显。面对农村青年这样一种分布聚集的新特点,根据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两大原则: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社会怎样使青年聚集,就用怎样的方式建立团组织。同时不拘泥于行政化格局建立团组织,我们对现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点区域就很容易形成共识。这就是,既要关注村,更要关注镇区,特别是“镇内村外”的青年人。 (二)认真分析社会怎样使青年聚集,准确把握团建方式和载体。共青团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也有群众性、社会性的一面。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性,理解团的工作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社会变革。因为绝大多数青年不是生活在党政组织里,而是生活在社会里;团的绝大多数工作对象不是基层团干部,而是通过基层团干部,面向和服务生活在社会中的广大青年。团组织不能抽象存在,必须融在广大青年赖以生活的特定的社会之中。团的建设要体现社会性,就是要认真研究社会本身用什么方式和载体把青年人聚集起来,然后把团组织结合、切入进去。——各县(市)区农村情况有所不同,县级地域空间比较大;村由于青年大量外出,团组织开展活动频次很难得到保证;镇区青年有效聚集,空间距离比较合适,开展活动比较方便。基于我市农村青年的实际情况,多数农村青年基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