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小镇书记赵化录

公文搜 2021-07-22 14:13:09 理论文章
小镇书记赵化录发表时间:2021-03-16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太行南,黄河北,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小镇——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没有人想到,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镇,竟会发展为全国
小镇书记赵化录发表时间:2021-03-16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太行南,黄河北,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小镇——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没有人想到,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镇,竟会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响当当的名片。‍这一切,和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息息相关。自1998年来到冀屯后,赵化录在这里一干就是23年。发展经济支柱产业、创新基层治理方法、全心全意服务群众……赵化录像一个魔术师,完成了点“石”成金的奇迹。‍没有松懈与倦怠,始终初心不改。23年间,赵化录为何能够“越干越有劲”?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知道答案。‍魄力:“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今天的冀屯,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可在23年前,这个传统的农业镇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33个村全是砂石土路,群众都在土里刨食,有的连房子都盖不起。摆在赵化录面前的,是一个谁都不愿接手的“烂摊子”。‍“我记得刚来时,一次开村支部书记会,有个村支书迟到了半个小时。我批评他,他却反驳说‘刚下完雨,村里的路都走不成,我是扛着自行车过来的’。修路,成了我心中第一件必须解决的事情。”赵化录说。‍“宁愿掉下几斤肉,也得一年修上几条路。”这是赵化录当时的决心。乡镇财力无法支撑,赵化录就发动集体、个人、社会多方力量出资出力。三年时间,冀屯镇终于实现了水泥道路村村通。‍路修通了,可冀屯镇依旧没有像样的产业。赵化录用半年多时间把全镇33个村跑了个遍,和群众探讨增收门路。在麻小营村,村民曹永军种的三座食用菌大棚引起了赵化录的兴趣。“一家一个棚,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赵化录找到了冀屯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干部带头,群众跟上,冀屯镇掀起建棚高潮。2003年,冀屯镇食用菌大棚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为了扩大销售,赵化录带着镇干部到北京、武汉、郑州等地找市场。食用菌批发的时间集中在凌晨,他们冬天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发宣传单、谈客户。“食用菌的销售网络,就是在我们手递手发传单中建立起来的。”‍食用菌产业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为了寻找企业,赵化录又四下广东,一开始企业大门都进不去,如今冀屯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集散地,日产金针菇300吨。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是辉县人干事的秉性,赵化录就有这股脾气和韧劲。”跟着赵化录干了近20年的冀屯镇干部李玉忠感慨地说。‍创新:“三项制度”赢得民心‍‍“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是赵化录探索出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而这三项制度的发端,则源于他的一次走访。‍益三村村民任金明是村里的能人,精通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可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用地不足成了制约他的难题。走访中,任金明向赵化录诉苦:“我也想放个响雷,可没有地方放。我的厂子总共二亩大,想发展也不可能。”‍任金明本以为只是说说,可赵化录把他的话记在心里。在赵化录的支持下,任金明得到8亩企业用地,现代化厂房终于建了起来。这件事也引起赵化录的深思:“全镇还存在多少类似问题?如何形成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2013年,冀屯镇探索建立民情日记制度。赵化录要求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走村访户记录群众的酸甜苦辣。“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每年必须把全镇农户走访一遍。‍赵化录说,乡镇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芦”那样,从上面看深入下去了‍,可从下面看还浮在表面。他带头一户一户地走,一户一户地记,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翻开赵化录的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着满满的诉求与意见:华兴纺织厂生产用电供给不足、冀祥社区居民家中天然气未通……几年下来,赵化录的民情日记摞起来有一尺多高。‍民情日记制度实行两个月后,镇村干部代理代办服务制度和扶贫帮带制度应运而生。现在,冀屯镇每个村都设有党群服务中心,所有干部都是代办员。同时,机关干部每人联系帮带2户生活困难户和1户生产困难户,做到困难帮扶全覆盖。‍民情日记写出了群众的酸甜苦辣,代理代办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扶贫帮带让贫困人口过上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