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杨宝玲:一个乡村带头人的“乡村振兴梦”

公文搜 2021-07-22 14:13:09 理论文章
杨宝玲:一个乡村带头人的“乡村振兴梦”发表时间:2021-03-12来源:天津日报‍‍2021年2月2日,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完成换届选举,杨宝玲再次当选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
杨宝玲:一个乡村带头人的“乡村振兴梦”发表时间:2021-03-12来源:天津日报‍‍2021年2月2日,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完成换届选举,杨宝玲再次当选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这是全村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杨宝玲说,“还得带着大家继续干,让村民们多挣点钱,让村子实现乡村振兴。”‍从2010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到现在,11年来,在杨宝玲的带领下,胡张庄村集体经济从几乎为零到去年收入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接近3万元。去年,胡张庄村41个葡萄大棚投入使用,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为村民实现增收再加力。‍“每一件事做起来都不容易。”杨宝玲说,遇到困难,她先积极想办法、找班子成员协商、求助相关部门……如果是更棘手的共性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就去调研:“把我看到的、想到的写成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去。”‍大棚葡萄:12天卖了200万‍“喜旺啊,你葡萄弄得真好,可得盯住了,别冻了也别热了……”‍牛年第一场春雪后,杨宝玲吃过午饭,就来到地里,调研村民葡萄种植情况。‍走进村民张喜旺家的大棚,看到枝条上已经长出葡萄嫩芽,她脸上乐开了花。身旁的张喜旺更是高兴──去年夏天是村里建设葡萄大棚后的第一个收获季。大棚种出来的葡萄水分更足、糖分更高,价格比传统露地葡萄每斤高出1—2元钱。“我这一个棚是三亩半,每亩产3000—4000斤葡萄,每斤售价4元钱,光卖大棚葡萄就挣了将近6万元钱。”张喜旺算了笔账。‍大棚种植,不仅售价高,还将收获时间提前。以往露地葡萄,要过了清明节,村民才开始种植,八月中旬收获。现在有了大棚,春节前后大家就忙活起来,收获时间也提前了一个月。‍在杨宝玲的印象里,胡张庄村打上世纪80年代种葡萄到现在,都没有这种“高级待遇”:不用求商贩,他们主动来找,预定转天的葡萄。“去年我们7月15号开始销售,正好是露地葡萄还没下来的空档期。”这日子杨宝玲记得很清楚,“12天就卖完了,总收入200万元!”‍在很多村民眼里,杨宝玲脑瓜灵、能力强,人缘好,大伙都爱叫她一声“二嫂子”。在没当村干部之前,她家也种葡萄,而且还有自己的冷库。‍“当初建冷库就是为了错季销售。”杨宝玲说,每年收完的葡萄存进冷库,到冬天批发到东北,比应季销售能卖出不少钱。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交通、物流越来越发达,无论天南海北、春夏秋冬,吃到全国各地的新鲜水果已经不再是难事。“冷库的东西再保鲜,也不如现采摘的好吃,慢慢就闲置了。”杨宝玲想,时代在发展,自己也得跟上形势,“乡村振兴第一条就是推动产业振兴,我理解就是农业现代化。”‍“要是赔了,我坐你家炕头去!”‍2018年8月1日,杨宝玲召集村民开会,打算在村里推广设施农业,用大棚种植的方式提高葡萄经济价值,起初,响应者寥寥。‍“大家没有经验,有点畏首畏尾;再加上一个大棚要投资20万元,观望的多,挺费劲的。”杨宝玲回忆说。为此,她主动带头,先在登记簿上签了字,又号召党支部班子成员登记;随后,又趁热打铁,动员几位关系不错又懂种植的村民建大棚,贾云江就是其中一位。‍“我平时爱看‘快手’,上头就讲没有设施种不了葡萄。露地葡萄靠天吃饭,一下雨葡萄全裂,只能傻眼。要是扣上棚,再铺上滴灌,旱涝保收,我决定试一试。”‍与此同时,杨宝玲和班子成员积极想办法,争取市、区两级财政资金补贴。慢慢地,报名人数多了起来。到了后期,还有村民想报名,但是大棚建设数量已经确定,杨宝玲和班子成员就把自己的名额让给村民。对此,杨宝玲解释说:“就是希望有更多村民能一块儿多挣点钱。”‍2020年初,胡张庄村41个葡萄大棚建设完成,涉及将近150亩土地。为了让村民在第一年就能有个好收成,杨宝玲从市农委请来设施农业专家,为村民讲授在大棚里种葡萄的注意事项,还建了微信群,有问题随时解答。‍不过,种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去年4月,天津遭遇了一场倒春寒,狂风大作、温度骤降,村民李向树的棚子被风掀开了一块儿,葡萄苗冻坏不少,急得他跑去找杨宝玲发牢骚。‍“当时他说,我告诉你二嫂子,我要是赔了,我就坐你家炕头上去!”杨宝玲赶紧跑去他家大棚,查看半天,心里有了底,“有一部分冻了,还有一部分能缓过来。”‍等到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