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医者伯礼-仁心接力——记抗疫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公文搜 2021-07-22 14:13:08 理论文章
医者伯礼‍仁心接力——记抗疫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谢沁立‍陈建强‍刘茜‍那是一双神奇的手,轻轻搭住患者的脉搏,就能获取病灶密码,然后对症下药
医者伯礼‍仁心接力——记抗疫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谢沁立‍陈建强‍刘茜‍那是一双神奇的手,轻轻搭住患者的脉搏,就能获取病灶密码,然后对症下药,缓解病情。‍那是一颗滚烫的心,迸发着热量,给患者希望,给学生光芒。‍半个多世纪,这双手,救人无数;这颗心,报国无悔。‍这双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手。‍这颗心,是拥有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心。‍张伯礼,这位72岁的院士与战士,在庚子之初的武汉,在决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谱写了一曲铿锵昂扬的命运交响曲,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无限的热忱,将这首交响曲演奏得催人泪下,荡气回肠。‍共产党员的初心‍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因为武汉已经“封城”,加之各大城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正在天津指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进京集结,转飞武汉。‍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成立时,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名列其中。‍这并不是张伯礼第一次临危受命。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处处可见他奔波的身影,对他来说,披荆“逆行”仿佛是他天生的使命。不同的是,那一年,他未及花甲;这一次,他已逾古稀。‍“国有危难,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两次相似的出征,一句同样的誓言。不是没有身边人劝他:“您年纪大了,不是17年前的精神头了,是不是考虑不到前线去?”他一下子激动起来,一板一眼道:“不行!疫情不严重,国家也不会点我的名。我不但必须去,还要战斗好!”‍从机场到定点医院的途中,看着武汉空荡荡的街道,一种悲壮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张伯礼鼻子一酸。虽然见惯生死,但是此情此景,还是让他的内心猝不及防。‍武汉疫情严重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患者总数多少?不知道。‍疫情计划怎么控制?不知道。‍医用防护服、口罩缺口多少?不知道。‍目前采取了哪些有效治疗方法?不知道……‍当时的武汉,在这位老人心里,在全国人民心里,一切都是未知数。正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才会引起连锁的恐慌,让人心中惊悸。‍医院发热门诊的情景,更是让张伯礼心头一震。这哪里是正常医院的就诊情景?诊室里人挨人,接诊的医生被挤到角落,检验室、CT室门口人挤人,恐慌的患者和同样恐慌的家属。患者痛苦的表情,家属无助的抱怨,交织在一起。走廊里,输液的患者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医院里根本没有空余床位,一床难求,很多确诊病例也住不进来,只能回家等待。等待,等待的结局是什么?‍形势严峻。‍张伯礼心急如焚,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为后续防控和治疗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会加速病毒传播。张伯礼深知,防疫就是决战,机会稍纵即逝,决策正确与否,果断与否,直接关系到武汉的疫情走向,关系到全国的公共安全。‍每临大事有静气。责任,重于泰山!‍张伯礼不仅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还是公认的国医名师,中医药领域的领军者。2003年,在与“非典”的对决中,他开辟了全国唯一的中医病区,将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停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总结的SARS发病特点和证候特征、病机及治疗方案,收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张伯礼十分明了此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让他来武汉的深意,这是无价的信任,也是殷切的期望。张伯礼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不辜负这份重托,病毒不去,老张不退!‍在对一家家医院的走访中,张伯礼和他的中医博士团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隔离开来;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他建议,以最快速度征用学校、酒店进行隔离,隔断病毒传播。‍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决策:开展大排查,坚决隔离“四类人员”。‍“只隔离,不服药,会延误病情,也会加重恐慌。发热的可能是流感,服几服药就好;确诊的,服药也能控制病情不转重,有利于到定点医院治疗。因此,采取‘中药漫灌’的方法是可取的。”当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