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材料 > 理论文章

理论文章

“两山”论的理论品格

公文搜 2021-07-22 14:07:00 理论文章
“两山”论的理论品格发表时间:2020-11-2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徐朝旭裴士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提出15年来,学界对它的内涵、发展
“两山”论的理论品格发表时间:2020-11-2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徐朝旭裴士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提出15年来,学界对它的内涵、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做了深入研究,本文拟就“两山”论的理论品格进行探讨。 中国化的理论品格 “两山”论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这一实践的中国化的绿色发展理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两山”论的萌发、形成和发展与的领导实践密切相关。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实际情况,决心摈弃“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努力探索既能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到基层调研成为“两山”论形成的理论突破口。在了解到余村干部决心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依靠生态优势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后,他看到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的契机,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余村调研后不久,分别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和《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两篇文章,标志着“两山”论的初步形成。在两篇文章中,用“两座山”的对立、兼顾及和谐统一概述了工业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关系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还以“两座山”关系的表达方式形象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和解决两者矛盾的基本思路。此后,不断丰富和发展“两山”论的内涵,基于“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看待“两座山”的内在关联性,从自然资源、审美意识、陶冶精神、生态安全多维度审视绿水青山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将绿色生活方式纳入到“两山”理念中,指出应在国内、国际、种际(人与其他生命物质的关系)相互关系的大格局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山”论的中国化理论品格还体现在它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绿水青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塑造良好人格和培育健康心智的精神家园。古人在与绿水青山的互动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能够深入民心,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理念,除了它的通俗性、形象性以外,还在于它能够激发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热爱绿水青山的生态情感。绿水青山也是古人培养哲学思维的天然课堂,古人在与山川河流朝夕相处中,形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形成之日就与绿水青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早的生态道德律令规定:“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两山”论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生态哲学思想。如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超越性的理论品格 “两山”论的超越性品格指的是它在环境保护价值观纷争上的理论超越性。众所周知,在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承担什么样的义务”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体系。前者认为只有人具有内在价值,人以外的自然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因而人对环境的保护只是基于人类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间接义务;而后者则认为人以外的生命物质乃至生态系统也具有内在价值,人对环境的保护是基于人以外自然物的内在价值的直接义务。两种价值观体系各自存在局限性,前者的失误在于它是从资源的视角看待环境保护,忽略了人以外的生命物质的独立生存权,而后者的失误在于离开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去建构环境哲学体系,因此具有空想色彩。“两山”论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基础上,因而具有超越性的理论品格。这种超越性品格不在于它解决了环境保护行为规范形上依据的纷争,而在于它将这一纷争悬搁起来,使环境保护的制度、政策与行为规范奠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从而避免人们在实践层面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