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清吏治一靠德治,二靠法治
为政当官须从正身律己做起,净化官场政治生态
中国官场自古就有清、浊之分,澄清吏治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伤脑筋也是着力最多的问题。治民先治吏,所谓澄清吏治,就是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墨子曰:“为政列德而尚贤。”人群既有君子小人之分,官场更有贤才与不屑之别,所以孔子特别讲究“官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为官必须正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言即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身正既可收“不令而行”之效,故为政者必须以身作则,讲正气,讲原则,“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据此诸葛亮申论:“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官场生态关系国家的治乱兴亡,为政当官须从正身律己做起。
除强调道德自律外,中国古代也形成了一套旨在净化官场生态的制度规范,彰善瘅恶,黜置百司。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扬清激浊,荡去滓秽”(《尸子·君治》)的政策言说,并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不仅在中央完善了御史监督,新设司隶校尉,而且向地方外派巡视组,以刺史巡察州郡,揪大老虎。汉武帝还制定了监察工作条例,即“六条诏书”,使反腐肃贪有法可依,取得了良好成效。
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好的做法、好的规则应及时加以总结,将其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反腐倡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官场常态。
扬清激浊绝非易事,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并非手到擒来,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这两年强力推行“八项规定”,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使官场肃然,但随即就有“官不聊生”的哀叹发出,消极怠工抵制监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扬清激浊亦非易事,在历史上也时常遭到扭曲。如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把持政治,他们把清闲显要之官视作“清官”,由其垄断高官津要;实务繁杂的官位则被视为“浊官”, 士族们懒得干,由寒门领掌,以致“士庶天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