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众号好文 > 优秀公文

优秀公文

扬清吏治一靠德治,二靠法治

公文搜 2021-11-27 22:41:12 优秀公文
扬清吏治一靠德治,二靠法治 袁刚 稿子 微信号 xiegaozi功能介绍 稿秘们需谨记习大大的教诲: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不自以为是!2015-07-23 收录于话题 为政当官须从正身律
扬清吏治一靠德治,二靠法治 袁刚 稿子 微信号 xiegaozi功能介绍 稿秘们需谨记习大大的教诲: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不自以为是!2015-07-23 收录于话题 为政当官须从正身律己做起,净化官场政治生态  中国官场自古就有清、浊之分,澄清吏治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伤脑筋也是着力最多的问题。治民先治吏,所谓澄清吏治,就是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墨子曰:“为政列德而尚贤。”人群既有君子小人之分,官场更有贤才与不屑之别,所以孔子特别讲究“官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为官必须正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言即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身正既可收“不令而行”之效,故为政者必须以身作则,讲正气,讲原则,“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据此诸葛亮申论:“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官场生态关系国家的治乱兴亡,为政当官须从正身律己做起。  除强调道德自律外,中国古代也形成了一套旨在净化官场生态的制度规范,彰善瘅恶,黜置百司。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扬清激浊,荡去滓秽”(《尸子·君治》)的政策言说,并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不仅在中央完善了御史监督,新设司隶校尉,而且向地方外派巡视组,以刺史巡察州郡,揪大老虎。汉武帝还制定了监察工作条例,即“六条诏书”,使反腐肃贪有法可依,取得了良好成效。  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好的做法、好的规则应及时加以总结,将其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反腐倡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官场常态。  扬清激浊绝非易事,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并非手到擒来,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这两年强力推行“八项规定”,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使官场肃然,但随即就有“官不聊生”的哀叹发出,消极怠工抵制监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扬清激浊亦非易事,在历史上也时常遭到扭曲。如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把持政治,他们把清闲显要之官视作“清官”,由其垄断高官津要;实务繁杂的官位则被视为“浊官”, 士族们懒得干,由寒门领掌,以致“士庶天隔”,官场裙带关系盛行。“无妨自是莫相非,清浊高低各有归”。如此扬清激浊,是政治上的极不公平,非但不能澄清吏治,反而使政治生态污浊不堪。寒门虽受压制,却因其领实务而掌机要,也就弄权胡来,把官场闹得乌烟瘴气,政治昏天黑地,以致政变频仍,王朝短命。直到西魏北周苏绰改革,“选无清浊”,局面才有改观,“隋承周制,官无清浊”,门阀政治随着科举制的确立,才在唐宋之时退出历史舞台。 唐宋以后,官场上党争不断,士大夫分为清流和浊流,直到清末,仍争斗不已。陈寅恪先生追忆其先祖陈宝箴及先君陈三立,在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改革中属于清流党,谓:“自光绪迄清之亡,京官以瞿鸿禨、张之洞等,外官以陶模、岑春煊等为清流。京官以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徐世昌,外官以周馥、杨士骧等为浊流。”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浊流把持军机,经办洋务,肆行贪污。1907年,清流党策划让慈禧太后宠信的岑春煊赴京揭发,打“大老虎”,矛头直指铁帽子王奕劻和北洋大臣袁世凯,欣起万众瞩目的“丁未政潮”,惜功败垂成,而清朝也不旋踵而亡。康有为有诗叹曰:“十年黄阁事艰关,去佞之难过拔山;若使劾袁功得就,岂看龙劫血斑斑。”清末虽加大力度改革,宣布预备立宪,但官场政治生态始终污浊,清浊难澄,最终未能挽回其颓势。  政治生态的清浊直接关系到政权的成败。“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留神,就容易受到污染,政治生态污浊,致使正不压邪,玉石俱焚。所以,对操弄权柄的贪腐分子,必须坚决清除,除恶务尽,不留死角。若有盲区,给贪腐分子留有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受污染,对国家的危害实难言表。当前我国反腐正在进行时,关于政治生态的论说,就特别具有警示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如果“有权就任性”,无视党纪国法,政治生态就难清正,贪腐风气就很容易形成。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一靠德治,二靠法治  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令人心旷神怡,但如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