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文汇编 > 发言汇编

发言汇编

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在政协会议大会发言-13篇

搜主任 2023-09-26 08:46:58 发言汇编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民革) 数字化是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阶段,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我市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但也面临统筹协调难度大、专业人才匮乏、应用场景偏少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建设“责任共同体”。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整体统筹谋划,建立市级数字乡村专项资金,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集成,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赋能农业发展,构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民革

 

数字化是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阶段,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我市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但也面临统筹协调难度大、专业人才匮乏、应用场景偏少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建设“责任共同体”。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整体统筹谋划,建立市级数字乡村专项资金,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集成,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赋能农业发展,构建农业“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挖掘新的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乡村发展,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三是促进沟通交流,构建农村“情感共同体”。改善乡村治理方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加强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为农村“情感共同体”的凝聚注入精神动力。

四是引育乡村人才,构建农民“命运共同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借助高端智力资源,深挖本土人才资源,让各路英才在乡村数字化的广阔舞台上绽放人生光彩。


强化固废治理能力打造最干净城市民盟

 

只有高水平建设无废城市,才能使城市由内而外的干净。对照建成国内领先的“无废城市”目标,我市生态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不小,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的拐点仍未到来。为此建议:

一是补齐能力短板,解决增量处理、存量消化、变量应对不够的问题。新建场地设施,还清历史旧账,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补齐弱项短板。

二是健全收运体系,解决收运能力、分类水平、转运条件不高的问题。通过试点固废收运一体化,推进源头分类全民化,布局中转场所整体化,统筹收、储、运全流程管理。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解决责任边界、信息整合、执法保障不足的问题。明确责任统起来,智慧平台亮起来,法规制度细起来,确保各司其职、全程监管、激励保障。

四是创新方法手段,解决行业规范、技术支撑、回收利用不全的问题。研究制定标准,加强技术攻关,发展回收产业,使“无废”覆盖到生产、经营、生活各个领域。

抢抓人工智能新机遇


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民建

 

近年来,我市将人工智能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首。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基础数据开放共享不够,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薄弱环节。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编织成网成链的政策体系。找准施策方位,优化职责定位,引导错位竞争,作出体系化、链条化的制度性安排,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二是加快探索敢闯敢试的创新路径。推动高位对接,统筹圈层资源,鼓励深层实践,不断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路,以先手棋赢得主导权。

三是加快打造多维多元的应用场景。列出双向清单,提供靶向服务,强化定向扶持,以应用场景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四是加快培育实干实用的人才队伍。注重柔性引进,开展线性培养,构筑刚性支撑,强化“引、育、用、留”人才服务链,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五是加快形成开放开源的融合格局。消除企业壁垒,深化商业创新,加强专业辅助,鼓励各方面各领域加强协同协作,打造产业发展的生态雨林。


借力聚力活力 抢占数字文化产业新赛道民进

 

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赛道。无锡的数字文化产业增长空间巨大,同时也存在着总体实力有待提升,尚未形成大体量产业竞争优势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借顶层设计之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制定详实的专项规划、出台有力的鼓励政策、设定科学的考核导向。

二是聚产业集群之力,壮大数字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先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突破头部企业区域总部、下大力气培育存量企业。

三是活人才模式之力,构建数字文化生态体系。建立“开放共赢”的产业联盟、构建“更具张力”的人才模式、探索“敢投会投”的金融体系。


让“中”味更醇“医”更强农工D

 

中医药的传承和作用发挥,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中高级中医药人才总量缺乏、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需要加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考核激励有待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亟待夯实等短板和弱项。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本土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现有中医药初、中级人才的培育力度,与省内相关高校加大联系与合作,吸引更多青年学子、青年医生投身中医药事业,确保中医药人才辈出。

二是扶持驻地高校开办中医药专业。加强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办中医药类专业,加大引进中医药基础理论师资的力度,为我市中医药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

三是搭建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平台。坚持“内育外引”,柔性吸引周边知名专家赴基层“中医馆”坐诊和会诊;挑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拜师跟学”,让“师承教育”和“专业培训”成为人才培养的坚强两翼。

四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发展激励导向。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使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激励政策措施,提升我市对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我市中医药临床、科研实力。


积极参与国际循环 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致公D

 

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更好参与国际循环,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国际化水平,为此建议:

一是吸引外资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加速落实国家层面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国际产业资本助推作用,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吸引高水平外资龙头企业来锡落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