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系列839(11篇)全国政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发言系列839(11篇)全国政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2022年9月
— 1 —
目 录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
1
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陈倩雯:
积极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理念 3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多杰热旦: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4
致公党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杨洋: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5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
精心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 6
民盟中央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会主委阿拉坦仓:
推动学校教育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 7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旗: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副市长杨远艳: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 9
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
部委介绍情况及回应 10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
发挥好红色文化作用 11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远明: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做好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12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全国政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人民政协报,2022年9月3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
围绕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全国政协民宗委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同志进行座谈研讨,同时商请12个省区市政协民宗委开展协同调研,联系57位委员和专家提供书面材料。7月底,我带领全国政协调研组到西藏,进一步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研讨。
调研座谈中,我们深深感到,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调研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影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有关地方、部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夯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加强中华民族史等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根据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特点,面向重点群体,建立分众化宣传教育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持续宣传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感人故事、边疆群众到内地学有所得、成功就业创业的励志故事、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 不断激发各民族互嵌互融、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 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二、坚持慎重稳进、守正创新,构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适当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合作,推动民族地区更深度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完善流动人员流出地流入地两头对接等工作机制,支持民族地区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鼓励引导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推动各民族心灵相通。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进一步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 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一起做工作。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政协委员发言
积极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理念
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 陈倩雯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向东中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规模呈明显扩大态势。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的规律和经验,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意义重大。建议:
一是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的理念,让各族群众形成“共同城市市
民”的思想认同。指导地方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协调领导体制,建立完善城
市民族工作调查研究、联络协调、困难帮扶、矛盾纠纷应急处理、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交融管理制度,倡导在企业实行岗位交叉、混班工作。指导各地以“尊重、引导、关爱、服务、帮助”为原则,推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共管和基层治理,认同“这里就是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