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退出

公文搜网 - 蓝秘书公文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公文汇编 > 发言汇编

发言汇编

发言系列584(8篇)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 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公文搜 2021-10-13 15:57:12 发言汇编
发言系列584(8篇)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 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2021年9月目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1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言系列584(8篇)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 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2021年9月目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1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谢和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2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郭烈锦: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3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永明: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4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5甬兴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维鸿:韶关碳中和丹霞智库建设方案6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波:韶关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7南方电网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彭波: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8“智汇”韶关献良策奋楫扬帆逐浪高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韶关日报,2021年9月18日)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撑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光伏原创及前沿技术储备不足,存在颠覆性风险。保护光伏产业链安全,是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积极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技术、高效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技术等,重点发展晶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产品,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风电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抓手,风电快速发展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以及推动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但我国风电部分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仍受制于人,而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关键支撑。故而,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势在必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时间表。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迫切需求,需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谢和平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的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国际上现有的碳减排路线以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为主,但该技术成本高, 同时存在CO2逃逸风险。2009年,我们团队率先提出CO2矿化利用的新理念和CO2 矿化利用的CCUS减排路线。要将CO2作为资源利用,进行CO2矿化输出能源、加工天然矿物、处理工业固废。零碳排放的直接煤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能够直接使用煤进行发电,同时生产甲醇、合成气等具有化工意义的高附加值产物,并且无CO2排放。而海水直接制氢技术,在技术意义上,能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氢能生产”过程为一体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装备。在战略意义上,有望能够在无淡化过程、不额外耗能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如能加快中试和产业化试点,将在全球率先形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郭烈锦当前全球一次能源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消耗占比84%以上,且中短期内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着燃料化学能势与工质热能势匹配不当、热力系统效率低;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关联不当, 产物有害、污染、高碳排放等劣势。当下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煤炭消耗的主力,如果电力行业不能减排二氧化碳,“双碳”目标便不易实现。构建氢电互补的能源有序转化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而超临界水蒸煤或可担此大任。传统的煤气化制氢是将煤炭部分氧化放热后,再与水蒸气变换重整的过程, 可以概括为“以空气为基”,这种技术路径污染、低效。但超临界水蒸煤“以水为基”,将煤置于超临界水蒸汽环境中,通过还原反应,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之后将溶解了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水蒸汽推动轮机做功发电,做功后气水分离自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同